把子女放第一位的家庭,多半是悲剧!


把子女放第一位的家庭,多半是悲剧!

文章插图

龙应台把父母之爱理解为“目送”,可很多父母化成了“押送” 。
他们把子女架上爱与希望的高台,一旦跌落,就是整个家庭建构的轰塌 。
某种程度上看,把子女放在家庭第一位的父母,像极了穷途末路的赌徒 。 他们把所有宝押在唯一赌注上 。 因为没有别的办法了 。
有种很流行的道德绑架:爸妈为你牺牲了这么多,你就应该怎样怎样 。
但有没有一种可能,除了子女,他们的人生,其实没有更优的献身对象了 。
《中国青年报》曾有统计,说安徽毛坦厂中学陪读家长已经超过学生的一半 。
原来有相当一部分父母,是在用自己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 。
那淌着汗水的眉头,笑出褶子的面容,透露着一种将自我全盘交付的悲壮 。
盼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,多半是对自己不满意 。
自己希望破灭,于是将重任寄托给下一代 。 孩子变成了生活的所有,他们却也乐在其中 。
可是作为子女,也会希望父母有自己的人生 。
心理学者武志红谈“家庭中最重要的不应是亲子关系,而是夫妻关系”,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。
个体生活的完整和成功,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。
把子女放第一位,本来只是家庭模式的一种选择,却被约定俗成为标准答案,实在可悲 。
而被置于首位的子女,也着实有些高处不胜寒的感伤 。 他们多半承担了父母过高的期望,被强加了父母的梦想 。
去年一月,深圳有个15岁少年自杀的新闻 。 他最后在作文里的文字令人至今印象深刻:“从前,我是个非常听父母话的孩子,但时光飞逝,他们给我的爱我开始觉得沉了,想去推开,但我每每用力,换来的是更多沉重 。 ”
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,事实是,很多子女受不起这份被捧得太高、压得太死的爱 。
1岁会写字,2岁识千字,魏永康本是名噪一时的神童 。
为弥补自己当年没高考的遗憾,母亲从他8岁起就下岗专职照料 。 穿衣洗脸只是平常,牙膏要挤好送到手里,米饭要亲自喂到嘴里 。
17岁,魏永康考上大学 。 3年后,他被大学劝退 。 因为他离开了母亲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。 得知此事的母亲翻脸了,她指着中科院的大楼,让儿子跳下去 。
【把子女放第一位的家庭,多半是悲剧!】如今,魏永康早已泯然众人,娶妻生子,过起了平凡生活 。 别人问起这个昔日令她骄傲的儿子,母亲总是避而不答 。
因为一直被放在首位小心呵护,所以从小到大不敢有丝毫松懈 。 父母哀怨的叹息会反复提醒你,没有退路了,没有退路了 。
可这世间事物无论好坏,有了尺度和分寸才算美好,爱也是 。 太香会闷,太甜会齁 。
父母会教“你长大应该……”,慢慢孩子也懂了“长大了我应该……”
可这样的亲子关系,未免太流于形式 。 难懂的是,自己到底是真爱父母,还是在欠债还钱?
“为孩子付出一切”,一直是中国式家庭的一种悖论 。
但这种付出往往会演变为孩子的沉重负担,最终损害亲子关系 。
一对孤注一掷的父母,一生在“放贷”和“赌博”中放逐,何处是自我?
一个负“债”累累的孩子,一生在报恩和偿还中度过,何尝能快乐?
许多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的父母,都是源于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意,于是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夙愿 。
一个孩子如果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,该有多悲哀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