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化学学科教学反思最终草稿( 四 )


一方面,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,教学过程中需要面面都尽量考虑到 。另一方面,有的同学比较活跃,上课气氛积极,但中等生、差生占较大多数,尖子生相对较少 。因此,讲得太深,没有照顾到整体,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,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 。从此可以看出,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,实事求是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做到因材施教,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。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“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” 。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。
教学中,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,十分重要的环节,备学生,又要备教法 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,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,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:“备课备不好,倒不如不上课,否则就是白费心机 。”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,因此,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,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,不满意就不收工 。虽然辛苦,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。
化学这一门学科,对学生而言,既熟悉又困难,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,要教好化学,就要让学生喜爱化学,让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 。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,不愿学,也无法学下去 。为此,我采取了一些方法,就是尽量多讲一些与生活中相关故事,让他们更了解化学是有用的,更喜欢学习化学 。
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,学生中考成绩就是一种考验 。无论学生成绩高低,都体现了我的教学成果 。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在今后如何自我提高,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。因此,无论怎样辛苦,我都会继续努力,多问,多想,争取进步 。
中学化学学科教学反思最终草稿6
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,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 。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 。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,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,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,避免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 。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,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,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 。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且融洽,让我感觉良好 。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:“老师,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?今天我听懂了啊~”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: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。
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:
一、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,前排学生能看清,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。这时候可以用实物投影投影现象,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,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 。
二、使用了酚酞,但没有介绍清楚,没有在黑板上写出“酚酞” 。这是不该犯的错误!
三、口误比以前少了,但还是有,以后在备课环节还需要注意 。
四、黑板字写的不好 。以后不管是否使用电脑都要写板书,练习黑板板书 。
另外,教学还可以有一些改进 。放一瓶香水在教室,当讲到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“寻”味找香水;当讲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时候可以用香水让学生理解物质固、液、气三态变化;实物投影的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;讲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时候,可以故意说我看见了什么东西,而学生看不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;在最后的实验变型题时,可以让学生先说现象,再让学生来做实验,展现现象,还可以自己故意做错,让学生分析试验失败原因;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自己讲解完应该找学生重复一到两次 。
中学化学学科教学反思最终草稿7
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,常包括定义、原理、反应规律等 。其中每一个字、词、每一句话、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,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。
在初中化学教材中,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,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,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。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,因此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,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。
一、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
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,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,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,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。例如,在讲“单质”与“化合物”这两个概念时,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“纯净物”三个字 。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,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,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,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、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(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),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(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) 。又如在初中教材中,酸的概念是“溶于水时离解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。”其中“全部”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 。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,它在水溶液中既有阳离子H+产生,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+产生,阳离子并非“全部”都是H+,所以它不能叫做酸 。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,均要突出“全部”二字,以区别酸与酸式盐、碱与碱式盐 。

推荐阅读